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一位手持花剑的亚裔面孔正快步走向体育馆,他叫费若秋,曾是法国击剑界备受瞩目的新星,如今却选择暂别赛场,远渡重洋来到哥大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这位被法国媒体称为“东方剑客”的年轻人,正在经历一场从职业运动员到顶尖学府求学者的非凡转型。
巴黎的辉煌岁月
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巴黎郊区的一家小型击剑俱乐部,16岁那年,他凭借出色的反应速度和战术意识,一举夺得法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冠军。“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费若秋在哥大图书馆接受专访时表示,“每一次交锋都是数学题与心理战的结合,这为我后来对计算机科学产生兴趣埋下了种子。”
在法国的八年时间里,费若秋先后获得三次全国锦标赛奖牌,并代表法国参加国际赛事,然而2023年赛季结束后,这位正处于职业生涯上升期的运动员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暂时退出职业击剑圈,申请赴美深造。
转折与抉择
“许多人认为我是因为伤病或其他原因放弃击剑,事实恰恰相反。”费若秋微笑着解释,“正是因为对击剑的热爱,让我意识到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现代体育科技正在改变训练方式,我希望能够参与这一进程。”
2024年初,费若秋同时收到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多所名校录取通知书,最终他选择了哥大,不仅因为其顶尖的计算机专业,还因为纽约拥有活跃的击剑社区。“这个决定不容易,意味着我要暂时离开熟悉的赛场和环境,但我相信,这种跨界学习将来能够为体育事业带来新的视角。”

哥大的双面生活
费若秋在哥大的生活被精确地分割为两部分:上午沉浸在算法和编程的世界中,下午则雷打不动地进行击剑训练,他甚至还加入了哥大击剑俱乐部,担任业余教练。
“时间管理是我最大的挑战,”费若秋说,“同学中很少有人知道我的运动员背景,直到有一次他们在网上搜到我的比赛视频。”这种“双重身份”让费若秋在校园中显得独特而低调。
计算机科学系教授艾伦·史密斯评价道:“费若秋带来了一种罕见的问题解决视角,他经常将算法问题与击剑战术相类比,这种跨领域思维令人印象深刻。”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作为一名在法国成名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的文化身份复杂而多元。“我出生在中国,技术成型在法国,现在又来到美国学习,每种文化都塑造了我不同的一面。”

这种文化融合也体现在他的击剑风格上,法国教练曾评价他的风格“兼具东方的灵巧和西方的系统性”,而现在,美国的学习经历又为这种风格添加了科技维度。
费若秋表示:“哥大的学习让我意识到,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运动训练中,我正在进行一个项目,试图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击剑运动员的决策模式。”
未来的规划
虽然目前全身心投入学业,但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击剑世界,他每周会通过视频与法国的教练保持联系,并定期参加当地击剑俱乐部的训练。
“计算机科学不是远离击剑,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费若秋透露,他正在开发一款专门用于击剑训练数据分析的软件,“希望将来能够为这项运动带来一些创新。”
对于是否重返职业赛场,他保持开放态度:“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毕竟那是我出生的地方,但现在,我需要先完成学业目标。”
跨界人生的启示
费若秋的经历在体育界并非孤例,近年来,越来越多运动员选择在职业生涯期间或间隙追求高等教育,打破“运动员只能专注体育”的刻板印象。
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部主任对此表示:“我们欢迎像费若秋这样多元背景的学生,他们不仅为校园带来多样性,也证明了现代运动员可以同时追求学术和体育 excellence。”
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转型和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从法国的击剑场到纽约的学术殿堂,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人生没有单一轨道,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勇气。
在采访结束时,费若秋看了眼时间——他还要赶去参加一个编程小组讨论。“这就是我的新常态,”他笑着说,“在代码和剑术之间寻找平衡,虽然忙碌,但每一天都充满新的发现。”
窗外,纽约的天际线渐渐亮起灯火,而馆内的击剑场上,银色的剑尖仍在划破空气,仿佛在书写下一个章节的序曲,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不仅是一个运动员的转型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跨界融合与自我超越的现代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