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看台上,呈现出一道罕见的风景线,11月21日晚,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36强赛中国对阵中国香港的比赛中,超过两万名香港球迷跨越边境前来助威,将客场变成了主场,一片红色海洋中,零星点缀的白色国足球迷看台形成了鲜明对比,创造了近年来香港球迷在内地观赛的最大规模纪录。

跨境助威创纪录 香港球迷声势夺人

比赛日前三天,深圳各大酒店就出现了大批香港球迷的身影,据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统计,自11月18日起,经各口岸入境的内地旅客中,香港居民数量较平日增长了三倍有余,许多香港球迷组织提前一个月就预订了距离大运中心体育场较近的酒店房间。

“我们组织了超过50辆大巴,从皇岗、福田、深圳湾三大口岸直接接送球迷往返体育场,”香港球迷会负责人李文杰表示,“这是香港足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境助威活动。”

比赛日下午四点,距离开场尚有三个小时,体育场周边已经聚集了大量身着红色助威服的香港球迷,他们高唱粤语助威歌曲,挥舞着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将整个体育场外围变成了红色的海洋。

球票销售一边倒 组织方式显差异

本次比赛的票务分配情况反映了双方球迷组织的差异,据赛事组委会透露,公开销售的4.5万张门票中,超过70%被香港球迷购买,剩余30%的门票中,国足球迷实际购买量不足一半。

这种差异源于双方球迷组织的购票策略不同,香港各球迷会采取了统一登记、集中购买的方式,提前锁定了大量优质看台区域;而内地球迷则多以个人或小团体形式零散购票,导致现场分布极为分散。

“我们在开票前一天就组织了会员统一注册,通过团体渠道一次性购买了8000张门票,”香港红浪球迷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知道内地球迷可能不会满额购买,所以提前做好了规划。”

助威文化对比鲜明 现场声势差距明显

比赛中,香港球迷展示了高度统一的助威文化,从比赛第一分钟开始,他们就在统一指挥下高唱助威歌曲,看台上不断掀起人浪,相比之下,国足球迷的助威声往往只能持续短暂时间,很快就被香港球迷的声势所淹没。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音量上,还表现在助威方式的多样性上,香港球迷准备了多种助威道具,包括巨型横幅、彩色纸板和鼓号乐器,而国足球迷则多以呐喊和鼓掌为主。

中国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香港球迷的表现为我们上了一课,球迷文化的建设需要长期积累和系统组织,这不是单纯依靠人口基数就能自然形成的。”

历史渊源与地域便利共同促成盛况

香港球迷大规模内地观赛的现象并非偶然,深圳与香港地理接壤,交通便利,从香港北部地区前往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甚至比前往香港大球场还要便捷,加上语言相通、文化相近,跨境观赛的障碍极小。

香港球迷声势浩大 红海包围国足客场

香港足球与内地足球的历史渊源也是重要因素,许多香港球迷对内地足球有着深厚感情,一些老球迷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与内地球队交流的盛况。

“我年轻时就看容志行、古广明那些国脚比赛,现在来看武磊、韦世豪,感觉是一种传承,”63岁的香港球迷陈伯说,“而且这支香港队里有好几个归化球员,我们都想现场支持他们。”

赛事组织与安保的特别安排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跨境球迷,赛事组织方和安保部门做出了特别安排,深圳公安机关增派了精通粤语的警务人员,并在赛场周边设置了双语指示牌,组织者还特意安排了香港球迷熟悉的饮料和食品摊位。

出入境管理部门也采取了临时措施,在主要口岸增加了工作人员,确保香港球迷能够快速通关,不少香港球迷表示,从落马洲到深圳体育场的全程仅需一个半小时,比在香港本地跨区观看比赛还要方便。

两地足球交流的新篇章

这场比赛虽然场上胜负已分,但场外的球迷交流却开启了两地足球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中国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研究香港球迷组织的运营模式,借鉴其成功经验。

香港足球总会也表示,将加强与内地球迷组织的联系,未来可能组织内地球迷赴港观看比赛,进一步促进两地球迷间的友好交流。

这场比赛证明了足球运动在促进两地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虽然看台上红色与白色的对比鲜明,但双方球迷都在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这正是体育竞技最珍贵的价值。

香港球迷声势浩大 红海包围国足客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体育赛事的互联互通将成为常态,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体育交流将更加频繁,两地球迷也会有更多机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场比赛的看台盛况,或许只是一个大时代的小小前奏。